大家都知道「人際溝通」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職場氛圍中,我們都很清楚一時嘴快、口誤可能帶來的災難。

不過,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最常「溝通」的人是自己?

雖然不一定是清楚有聲的語言,但我們的確時時刻刻都在跟自己溝通。如果仔細留意,或許會驚人地發現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


「習慣的言語」會形塑我們自身,更會形塑與別人的互動關係。古人說「觀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識其人」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而一個專業的教練在聆聽客戶時,會敏感地察覺到他的用字遣詞習慣。因為一個人的語言,透露許多思考框架、行為模式的蛛絲馬跡。反過來說,當我們有意識地改變語言習慣,思考和行為也會跟著逐漸改變。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點出幾個人們常常在自我對話時使用的「地雷關鍵字」,提供一些代用轉換的語句。
試試看,或許在有意識地練習一兩個月後,你也會經歷驚人的改變!

語言和思考的關係

語言是大腦思緒的成形輸出。然而,這種機制並不是單行道,大腦在接收語言訊息時,也會反過來被影響思考的重點和方向。

舉例來說,如果你正在考慮要不要接受某個公司職位,以下這兩句話各自給你什麼感覺、讓你傾向做什麼決定呢?

1) 接受這個職位,有30%機率遇到很恐怖的爛老闆

2) 接受這個職位,有70%機率遇到很會帶人的好老闆

雖然大腦不需要訴諸語言才能思考,但語言卻會影響大腦的思考。也就是說,我們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對自己說的話」,都左右著思考和行為模式,甚至習慣成自然地,形成難以打破的框架。

正面的語言就如同蓋章確認源頭的想法,是一種自我肯定暗示 – 不禁讓我想起許多電視劇,都有主角跑到頂樓大喊心中決定的一幕。

而負面的語言,則會削弱自信、澆熄希望,讓人止步不前或傾向於放棄。

你可以時不時記錄下在腦中、自言自語中,對自己「說」了什麼,幾天之後看看都出現了哪些語句,藉此發現自己的「慣性框架」。

不、勿、別

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我要點出的第一個關鍵字就是「不」。這應該是所有字眼中,最直接表明負面否定意義的了。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請你先放鬆心情、放緩呼吸,然後看清楚我接下來的這句話:

.

.

.

「不要注意那隻巨大的熊!」

.

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畫面呢?是不是有一隻巨大的熊?

當大腦接收到一個訊息時,它會調出與「內容」相關的畫面、聲音、感受… 任何經驗過的相關資訊來輔助處理這個訊息,卻很難分辨正面和負面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不要注意那隻巨大的熊」和「請留意那隻巨大的熊」,調出來的內容其實是一樣的。

所以,越是用「不」來喊話,就越被那個黑洞吸過去,對自我激勵或成長沒什麼幫助。如果我們要改變一個壞習慣,或是幫助自己克服某件事,可以轉換為「正面表述想前進的方向」。例如:

  • 我今天想專心開車 (取代:不要注意路邊的美女)
  • 我會記得把雙腳都放在地上 (取代:不要翹二郎腿)
  • 我打算在比賽時放慢彈琴的速度 (取代:不要緊張)
  • 我決定在開會時,坦誠地表達我的觀點 (取代: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

如此一來,我們對自己說的話,就變成腦海中的「正面指引畫面」,鼓舞我們朝向想要的方向前進!

沒辦法、做不到、我不行

在採取行動之前,就先說「我無法」之類的語句,等於在思緒中給自己設下一個「禁止通行」的標誌。我們常常尚未依據客觀事實去評估,就先依據主觀確信 (我覺得、我相信、我想應該是….) 判斷「不行」了。於是扼殺了創意思考能力、降低自信、熄滅挑戰的動力。

遇到困難時,可以把這句「不行」代換成「過去式」的說法

  • 800公尺我以前跑不完…
  • 我以前做不到約會準時抵達…
  • 我以前會害怕失敗…

那些無法、做不到、不行的想法,都是根據過去相關知識或經驗形成的判斷。以前沒辦法,不代表永遠都沒辦法。如果你熟悉其他把時態區分得很明顯的外語,也可以進一步用外語的過去式來講這個句子,效果可能更加顯著。

  • 例如英文的 I can’t → I couldn’t
  • 又例如法文的 Je n’arrive pas → Je n’arrivais pas

把這種「無能型」的句子歸類到「過去」,就能開啟創意思考、尋求新方案、挑戰未來全新可能的動力,帶來更多自信與勇氣。

可是、但是、不過

當一個句子裡面出現「轉折詞」,人們會傾向於刪除前半句,判斷後半句才是重點。例如「你今天開會準備得很周全,但是報告時邏輯不清楚」,一聽就讓人覺得辛苦的準備根本泡湯了。同樣的,如果對自己說「今天開會我盡力了,但是好多人在滑手機,沒心聽我說」,也會讓自己更加沮喪。

我們可以把「轉折詞」代換成「連接詞 – 而且、還有、然後….」。因為連接詞表達了一種「前後語句並列對等」的意涵,可以避免刪除前半句的負面效果。

  • 今天開會我準備得很周全,還有邏輯不夠清楚的部分,晚點再發一封 mail 重點提示加強一下…
  • 今天開會我盡力了,然後關於大家注意力缺乏的問題,我下次可以嘗試…

是不是瞬間就感到平和許多,更著重於下一步的正面行動方案呢?這個技巧不只是對自己有用,給其他人反饋、激勵他人時也很有幫助。

試試看、盡量、盡可能

你跟別人吵架時,是不是也很討厭聽到「好啦,我盡量」這種話?是不是內心翻白眼「你盡量?那代表你不想做,甚至根本不會去做吧!」。

「試試看、盡量、盡可能」這一類字眼,隱含著「可能不會發生、可能不會履行決定、可能不會堅持到底、可能會失敗…」的意涵,因為它很委婉地保留了負面結果的發生率。當我們對自己使用這些字眼,某種程度就是在暗示「失敗的話也沒什麼好意外的」,打壓了自信心。

建議大家避免使用「試試看、盡量、盡可能」,而是「直接了當講出打算怎麼做」,例如:

  • 我會試著多運動 → 我今天開始多運動
  • 我盡量簡明扼要地報告 → 我決定簡明扼要地報告
  • 我盡可能提早到 → 我會以提早到為目標準備自己

模稜兩可的語言往往讓我們猶豫不決、拖拖拉拉。反之,在直接了當說出行動方案的當下,就已經讓自己「箭在弦上」了,並且增強付諸行動的決心。

必要、必須、應該、得

最後這一項,大概是最多人容易踩到的地雷關鍵字了!

當我們想促使自己做到某些事,很容易下意識地對自己說:你要更努力!你要勇敢!你應該做到!你得快點才行!你必須撐住!… 諸如此類。

這一類的語言乍聽似乎很激勵,但讓我們仔細品一下,不知道你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呢?是不是有一種硬著頭皮往前衝、趕鴨子上架、甚至是前有火海後有追兵的感覺?

「必要、必須、應該、得」這一類的關鍵字,暗示著「有一個足以阻擋我們達成目標的外力存在,需要特別提高強度地奮力一搏」。光這樣想,就覺得好累、好苦命了。成功與否掌握在外力,會讓人感到很勉強或焦慮。這時候可以利用語言轉換,把「必須、應該」之類的字眼改成「我想要、我渴望、我計畫、我準備…」,將力量拿回自己手中

  • 這個月我必須爭取到 10 個新客戶 → 這個月我想要爭取到 10 個新客戶
  • 我得在月底前把報告趕出來 → 我計畫在月底前完成報告
  • 太丟臉了,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的 → 我準備讓自己能做得更好
  • 30 歲以前應該達成的十件事 → 30 歲以前我渴望達成的十件事

這個轉換,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目標和動機,並且專注在行動方案上。在感受到個人力量提升的同時,對外力阻礙的焦慮感也跟著降低了。

💡 延伸閱讀 –

• 突破限制性的想法,五大超能力你有哪一種?

你想從哪裡開始體驗改變呢?

總結一下上述的地雷關鍵字轉換方式:

  • 不、勿、別 → 轉換為「正面表述想前進的方向」
  • 沒辦法、做不到、我不行 → 代換成「過去式」的說法
  • 可是、但是、不過 → 代換成「連接詞 – 而且、還有、然後….」
  • 試試看、盡量、可能 → 轉換成「直接了當講出打算怎麼做」
  • 必須、必要、應該、得 → 代換成「我想要、我渴望、我計畫、我準備…」

如果選一項開始體驗改變,你想選擇哪一項呢?

歡迎來粉絲團分享你的決定、聊聊你的體驗歷程,也讓我知道你看完這篇文章後的心得喔!


歡迎預約 « 首次免費諮詢 »

藉由40分鐘左右的視訊對談,您可以立即體驗多項教練效果:

✓ 初步分析您所處的情境
✓ 評估適合您的教練服務類型
✓ 就您的議題界定具體目標
✓ 初步盲點突破,為您帶來新思維甚或行動方向

✓ 解答您對教練服務的疑問,更認識我身為專業教練的理念教練技術方法

   我要預約免費諮詢 ❯❯  


© 2020 Kyria Chun-yin Dagorne / Reinventing Carrière Coaching
版權所有,一般轉載及引用請註明本站網址出處,商用網站、營利及印刷用途請與作者聯絡取得授權。

加入我們!更自在地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