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兩個字,聽起來像一場人生的 big project。在越來越多人談論職涯規劃、職涯發展的年代,若是對未來沒有一點經營想法,好像就要輸給別人了。若再講到三十而立、婚姻、生育,這場規劃似乎就更艱難了。到了某個年紀的我們,還能再「追求夢想」嗎?

有些人大學唸了自己喜歡的主修,出社會卻一直做著其他方面的工作,慢慢感到茫然。有些人很熱衷於參加座談會,帶著有為者亦若是的精神跟隨模範前輩,卻發現世界潮流早已改變,他人的成功無法複製。有些人勇敢嘗試過幾個不同的領域,或出國闖蕩過一陣子,轉頭看到早早踏入一個領域深耕的朋友們,都已穩定升上主管職,懷疑自己是不是慢了,開始焦急地懷疑自己過去的選擇…


也許,你可能只是還沒想清楚這四件事:

Hobby, Job, Career, Vocation

2016年時,美國女作家 Elizabeth Gilbert 分享了她對「人生意義的追求」的看法。農場家庭出身的她,在成為暢銷作家之前,曾做過許多其他工作,因而很多對創作藝術有熱情的人向她尋求「職涯建議」。Elizabeth Gilbert 這篇回應職涯建議的文章 – 與其說是安慰鼓勵,不如說是真切的忠告 – 激起很大的迴響,至今在 Google 上搜尋 “hobby job, career, vocation” 仍會出現世界各地一長串的心得文。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簡述 Elizabeth Gilbert 的見解,並透過 coaching 中常常遇到的案例類型,用更貼近我們這一代臺灣人的生命經驗,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希望能為還在迷霧中找方向的人們,帶來一些啟發。

Elizabeth Gilbert 在一個專訪中也曾談到 hobby, job, career, vocation 的概念,搭配她溫柔堅定的語調,比文字版更讓人感動。我會把影片放在本文末 ,影片是英文的,講得很清楚且用字並不難,也可以開啟英文字幕。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在苦惱「職涯規劃」的問題時,想的是怎樣的內涵呢?

Coaching 時,經常會遇到客戶跟我談天說地,關於職涯的想像包含了興趣、經濟需求、志向、責任、社會關懷議題… 然而,其實粗糙一點去解釋,我個人認為,「職涯」其實就是「個人職業活動的流水帳」而已,我每天下廚的活動,多年後也可以累積成「廚涯」。

所以關鍵是,如何去釐清我們內心的渴望和需求,理解身為一個成熟人類的社會責任,以便能更好地安排未來幾十年的職場活動,以及生活各層面的內容。

Hobby 嗜好

「Hobby 嗜好」是我們做起來會很開心,但做多做少都無所謂的樂趣。每個人都可以有嗜好,例如看電影、養寵物、閱讀、種花蒔草、烘培、畫畫… 但人生在世,嗜好並非必須。我們可以多多發展這些小樂趣,豐富生活,但不一定非得要認真到變成一份工作。

很多人都喜歡分享自己的食譜、晚餐照片,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需要變成廚師,才能在烹飪中得到快樂。

事實上,把 hobby, job, career, vocation (嗜好、工作、事業、志業) 混為一談,真的會讓人感到很困惑、失落,甚至很痛苦。

舉例來說:常常有些剛畢業的學生來問我「怎麼樣才能進入奢侈品這一行?」。他們眼中通常閃著夢想的光芒,對自己喜愛的品牌如數家珍,說著自己多麽有熱情為這些品牌工作。我一方面感動於他們的熱忱,一方面還是得冷靜地問:「你想成為這個品牌的使用者,還是經營者?」

使用者是被品牌寵愛的 VIP,他的熱情和影響力讓他成了品牌的最佳大使。他的親朋好友們一見到他,就想到那個品牌的態度和風格。

經營者是品牌背後的舵手,捲起袖子來工作,可能是在地上拆箱子搬貨,可能承受著跟總經理檢討業績時的壓力,可能是分析不完的數據和策略,可能正絞盡腦汁跟通路商談判,可能在電話中說盡好話拜託媒體多給點曝光… 重點是忙完一陣,就算等到員工價依然買不起幾件商品,而且通常還不能買最新品或限量品。

如果一場面試中,我只聽到一個人有多麽愛品牌,而沒有聽到多麽期待背後硬底子的工作,我真的會想建議他找另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然後自由地盡情購買商品來享受。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不是很同意「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這句話。我認為應該要再精確一點,先分辨「愛的是什麼」。如果所愛是一個嗜好,那其實不要硬想把嗜好變成工作會比較好。因為缺乏經營該領域的天賦或實力,很難打入,而且就算打入了,還可能因為與之前想像有落差而難以調適、難以發揮。就像一個喜歡一時興起就做蛋糕的人,和一個力求每一個蛋糕的口感、外觀都達到一致標準,每天準時出爐的甜點師,是不一樣的。

Hobby 嗜好的重點,是你想做就做,讓你感到輕鬆愉快,但沒有任何必須。然而,工作卻不可能是輕鬆的。

Job 工作

人生在世不一定需要培養嗜好,但一定需要一份工作。我們要很清楚知道,工作跟興趣不必然有關係。天賦、興趣、嗜好變成了工作,當然很美好,但如果不是,工作就只是拿來交換一口飯吃的勞務,那也很正常。

在 hobby, job, career, vocation (嗜好、工作、事業、志業) 四個項目中,工作是唯一一個「必須要有」的。因為雖然它跟心之所愛的關係最薄弱,卻是跟「個人責任」關聯最高的項目。沒有它,會讓我們處處受限。

我們需要有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工作。我們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每天都需要吃喝、住所、用電用水,還有一大堆帳單要付。我們付錢,因為社會上有這麼多人,透過辛勤的工作,提供給我們一切所需物品和服務,這是給他們的報酬。身為這個共同經濟活動的一份子,有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是責任。

有一份工作,讓我們不會成為其他人的負擔。當我們不再是其他人的負擔,才有更完整的自由,去享受嗜好、充實自己並籌劃事業 (俗話說有錢有閒)。所謂拿人手短,就算想經營一場偉大的藝術,擁有一份糊口的工作,才能讓我免於整天癡癡地等著某位「慧眼贊助人」抱著錢來資助,甚至還得為市場口味扭曲我的創意。

對於工作,Elizabeth Gilbert 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IT DOESN’T HAVE TO BE AWESOME !

甚至在法文中,工作 travail 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 tripalium,是一種刑具的名稱。工作的意義僅止於「以勞務換取經濟報酬」這麼簡單而已。我並不是在倡導在工作中受苦很正常,如果一份工作非常不合理地讓你暴露危險、瘋狂加班而且三餐不正常、職場性騷擾、老闆讓你精神崩潰… 你應該尋求幫助,換一份工作 – 換一份讓你正常賺取每天所需的工作,而不是非要找到一份完美的、心愛的工作。

事實上,我認為當我們正確認識工作的意義,才會有更多同理心,給予各行各業工作者應有的尊嚴。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餘裕去追求「樂在其中的工作」,但每一個在工作崗位上辛勤付出的人,無論是否符合興趣,都是非常有責任感,對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Career 事業

也許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網路社群發達的時代,很容易看到別人都在過怎樣的生活,報章媒體又喜歡吹捧各種「成功人士」,我感覺似乎蠻多人都把「Career 事業」與「社會成就、公眾名氣」掛在一起。

然而,career 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卻常常被略而不談: COMMITMENT。我們要知道,工作只是以勞務換取經濟報酬的簡單交換,而「career 事業」卻不同,它是一個「承諾」,需要我們投注長期的時間、精力、熱情。工作不 ok 就可以換找別的,事業卻是一場長期投入,甘苦與共,就像走入婚姻,就像決定生養一個孩子一樣。

事業的目標不是為了達成人人欽羨的成就,而是一點一滴建構一份你覺得很有熱情、再辛苦都值得、能讓你獲得成長 (個性、知識、歷練…)、需要長期往同一個方向耕耘的活動。它可能不會一開始就帶來什麼驚人的成果,但你知道,這場長跑中,每一步都在積累你的資產。於是你變得很堅毅努力、很不怕繞遠路、很能抵抗一時被輕視、很虛心學習、很感恩一切機會、很期待遠方。

也正因為事業是一個承諾,所以是一個「選擇」,而不是人生必需。你完全可以做一份無聊的工作,然後盡情享受旅遊、電影等嗜好樂趣,一樣把生命過得快樂又有滋味。你不一定要選擇長期投注精力在經營一份事業上,你也可以長期投注在孩子的成長上,投注在精進你的小提琴演奏上,一樣讓你經驗自我成長和看到成果的欣慰。

但是如果你選擇發展事業,記得先釐清那是你真正感到內心悸動的方向 (萬一不是,趕快放手,找一份簡單健康,養得起家用和嗜好的工作就行了),而不僅僅是為了變成「大家看得起我,跟朋友比起來不會輸,完成某些人對我的期待」的所謂成功人士。因為,這個選擇會要求你全心全情投入,它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多、非常長久,你真的樂於給予這樣的承諾嗎?

🚀 為職場個人品牌建基 – 加速職涯發展!

職涯聚焦 ➤ 職涯規劃:引導式線上教練工作坊

這個系統化的線上課程將讓你學會:
• 認識自我,刻畫職場個人品牌核心訊息
• 懂得分析現實市場需求,並與個人特質優勢做比較連結
• 突破依賴心態,更自主且負責任地規劃職涯

👉 按此立即報名

Vocation 志業

Vocation 這個字在中文裡面好像很少談到,我免強稱它為「志業」。外文裡面我只會講英文和法文,但至少在這兩個語言中,vocation 都跟「呼召」有非常密切的連結 (英文的 calling,法文的 appel),意思是說,志業不是你給自己找來的,也不是世界上任何人給你的,而是有一個超越全宇宙的力量召喚你去做的事。其實,這個字的拉丁文根源 vocare 就是指呼召。

我們常說,生命中最本質性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我為何而來到這世界?我要往哪裡去?」

這個本質,觸碰到的就是 vocation — 如果你有信仰,一定懂得其中的關係。簡單來說,拿我自己舉例,我是基督徒,甘願接受上帝對我的呼召 — 馬太福音 20:19-20 向天下傳福音 — 所以我在巴黎的教會志願教法國大學生讀聖經,雖然一週當中,各種事工只花我兩三天時間,我卻會將家庭婚姻經營、工作方式、休閒活動… 都安排成配合這個志業,讓它成為我面對各種事業機會時,選擇把握或放棄的依歸。

而 Elizabeth Gilbert 拿自己舉的例子,就是寫作。她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寫作,無論有沒有人要看,甚至剛出社會時,有好長一段時間她都做其他的工作,直到終於有為雜誌寫稿的機會來臨。而她也知道,出版市場這麼多年來經歷許多變動,雖然她有幸將寫作經營成事業,卻沒有人知道這份事業可以持續多久。萬一有一天,大家對她的文章不再感興趣了呢?她說「我還會繼續寫下去,這是我的志業,我在生命中要做的事」。

志業可以剛好是你的嗜好,剛好是你的工作,甚至剛好是你的事業。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通常它不是,甚至根本從沒想過「生命中的使命」這種問題。然而,就像前面說過的,志業不像工作,他是一個「被呼召」,而不是「必須去找」。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限制你享受嗜好,可以把你的工作炒掉,可以破壞你的事業… 但是沒有人可以讓你失去志業,因為它從來都不是從外界來的。它是你受到神聖的驅使,發自內心願意去做的事,就算它意味著犧牲、看不到成果、得不到有形的回報,甚至明天沒有飯吃了,你還會繼續的事。

其實我們也不用把志業想得很玄,coaching 過程中,我常常鼓勵客戶朝「心心念念的議題」去思考:你心中最美好的理想世界是什麼?現在的世界,有沒有什麼你覺得想修理好,讓它朝美好的理想世界更接近的議題?有沒有什麼樣的族群,讓你特別感到心疼、特別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愛?有沒有什麼理念,讓你就算遭到眾人反對,依然充滿熱情去解釋和分享?例如海洋保育、兒少保護、偏鄉發展、森林復育、動物權利、鄰里互助、在地工藝推廣……

志業會讓你感到活著很有意義,卻不必然是讓你感到很有社會成就或讓你吃飽穿暖的事。而且志業的來源是內心深受感召的動力,而不是像事業那樣的企圖心和承諾。

你期待如何安排你的生命歷程?

如果我們把嗜好、事業、志業全部混淆在一起,去找工作,或去尋找職涯方向,那不但選擇變得很少,將來一直不滿於現狀,覺得很迷失的可能性也很大。

當我們明白這四者的不同,就能夠減少很多焦慮。例如,會知道「現狀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已,那我可以怎麼累積自己的歷練和能力,透過什麼工作之外的方式獲得樂趣、充實自己,嘗試往事業的方向前進,或許當我感覺準備好了,我會願意投注一場長期承諾…」

當你想清楚 hobby, job, career, vocation,我相信你也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最好的安排。

嗜好是體會樂趣,工作是為了交換所需,事業是承諾心力期待成就。而志業,是你發自內心想去做出這個對你來說很有意義的「貢獻」。是給予,不是獲得。

生命其實很寬很廣,不是只有職業而已。我們同時是某些人的兄弟姐妹、兒女、父母、朋友、合作夥伴,我們每天都接觸著各種不同活動,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職涯」只是一本會越來越厚的職業歷程記錄簿。重要的是,你期待持有這本記錄簿的自己,度過怎樣的生命。

最後,一起來聽聽 Elizabeth Gilbert 的說法吧!


© Kyria Chun-yin Dagorne / Reinventing Carrière Coaching
版權所有,一般轉載請註明本站網址出處,商用網站、營利及印刷用途請與作者聯絡取得授權。

 

歡迎預約 « 首次免費諮詢 »

藉由40分鐘左右的視訊對談,您可以立即體驗多項教練效果:

✓ 初步分析您所處的情境
✓ 評估適合您的教練服務類型
✓ 就您的議題界定具體目標
✓ 初步盲點突破,為您帶來新思維甚或行動方向

✓ 解答您對教練服務的疑問,更認識我身為專業教練的理念教練技術方法

   我要預約免費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