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初踏入職場的初衷嗎?也許十幾年一晃而過,我們都磨練得更強韌了。然而,期許自己一展所長、貢獻於世的熱情還在嗎?這趟職涯旅程,你走到哪一站了呢?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都徬徨過,怕一開始就選錯路,想把自己準備得更有籌碼再一舉攻入競爭激烈的心儀產業。沒多久,又怕自己是不是起步比別人晚了,會不會連發展速度都比人家慢。
年過三十之後,似乎越來越多人會感嘆:「其實現在工作蠻穩定的,但我有點後悔二十幾歲時沒有出國唸書,現在會不會太老了?」或是「我還想換個環境多學點新東西,但現在換公司,可能會繼續卡在現在這個level,又要等好幾年才能升中階主管,到底要怎麼選… 問題是這兩年沒升上去,怕之後反而被認為是我能力有問題…」。
慢慢地,跨過人生四十,感覺任何改變的代價都越來越大 -「工作不僅僅是工作而已,還要顧慮很多其他責任」。內心隱隱焦慮著「這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外在又討厭別人隨便評論自己「不要那麼不知足」。
才發現,其實職涯不是「職場發展」的同義詞,而是在寬廣的生命里程中,對「職業與生涯並行」的期望。原來職涯規劃,不只是年輕時以為的「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這麼簡單。原來人生中多的是意料之外的事,而身心健康、婚姻經營、對父母子女的責任、自我學習成長的渴望、物質需求、社會地位肯定、人際關係拿捏…… 有好多在一股勁往前衝時,規劃不到的方方面面。
2020-2021年一場突發的疫情,打亂了全球產業的步調,打亂了我們安穩的工作慣性,更打亂了許多人努力經營許久的職涯規劃。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歷史事件,在這之前,在這以後,整個世界乃至我們內心,必將發生重整。說不定,許多預期之外的狀況此刻已來到你的生活中,迫使你去思索一些以前沒想過的方向,挑戰你去重新檢視對許多事情的定義和看法
工作佔人生很大的比重,誰沒有過成為職場巨人的企圖心呢?然而此刻,或許我們終將明白人類在未知面前有多渺小:職涯不是一場階梯式的直線規劃,而是隨時可能衍生變化、永遠都摸索不完、總還要提起勇氣適應和開創的動態平衡。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談一談
職涯的動態平衡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不夠嗎?
的確,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資深主管,考慮職涯規劃的時候,一定需要自問:
- 我喜歡什麼?做什麼事會讓我充滿熱忱?
- 我擅長什麼?什麼事情我通常做得比一般人好?
但是,若把這兩點當成唯一的參考去定位職涯方向,有些人可能慢慢會發現這個座標出現了盲點 – 要怎麼持續地「愛我所選」呢?因為一旦時間拉長、經歷拉廣,喜好可以改變,新的能力和優勢也長出來了,又是一場新的牌局。也可能很不巧,原本的優勢因為潮流變遷竟然過時、做膩了,或做著喜歡又擅長的事,偏偏公司的人際、薪資、頭銜條件難以長久妥協。總之,變成每隔幾年,就又得重新檢視這兩道題目,選擇的可能性卻越來越僵固的窘境,畢竟有了點年資和生活積累,就比較難隨便轉職到太遠的領域。
「你」值得花一生的時間去認識
談到職涯規劃,第一課通常都是「認識自己」。只是,你相信嗎?其實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深、更豐富,遠遠不止「喜好、能力」這兩個面向,更值得花一生的時間去認識。其實,從 Personal Branding 個人品牌的角度來看,由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建構的願景和使命感,才是一個品牌能夠建立明確發展軌道、永續經營的動力來源。而且,每一個人內心投射的理想世界都是獨特的(願景),他能夠且渴望為此理想作出的貢獻也是獨特的(使命)。因此,我比較認同由「願景和使命感」這兩個生命帶來的禮物,來幫助我們定位職涯方向,而不是當下的喜好或專長。
事實上,當我們領悟到這一點,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職涯幸福與否,並不是建構在「成功」這個概念上,而是建構在「一步步秉著使命感為願景盡善盡美」。前者是相對於當代主流價值觀的高下評判,後者則是相對於一個生命的存在意義,絕對珍貴。而「為獨特的理想從事獨特的貢獻」這個過程,無論甘苦,無論處在哪個位置,總會帶來很大的滿足和成就感。這不只是我在 coaching 客戶們身上看到的轉變,也是我過去十幾年來的職涯旅程深刻的個人體悟!
因為你生來獨一無二,而且充滿可塑性
從個人品牌的角度去思考職涯和職場議題,最有趣的就是看見每個人的獨特。除了前述探討的願景和使命感,作為驅使我們「定位方向」的動力,在實踐上,我們也需要了解每個人的多重面向。
上圖是我創立 Reinventing Carrière Coaching 時提出的 Méthode de Coaching CMI™ 教練技術模型,用來跟客戶們解釋我的理念和輔導方式。當然,這絕對不是我自己一個人想出來的創新發明。這套模型深受教練大前輩 François Délivré 影響(他的許多著作可以說是法語界 coaching 必讀教科書了),並承蒙三位業界頂尖的導師教練 Isabelle Serru、Marie-France Fourrier、Paul-Hervé Vintrou 對我的啟發。
- 內在身份認同:來自本身的人格特質、天賦、核心價值觀、文化背景…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工作是不是「適合自己、很有熱忱」,是不是「天生就是吃這行飯」,一個公司的文化會不會「欣賞像我這樣的人」而且「我也對公司很有歸屬感」
- 外顯身份認同:彰顯自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成果、技能、社會成就… 這就是大部分人眼中的「實力人才」判斷,因此很多人會透過留學、培訓、跳板工作、考證照等方式,幫自己「練功」。當這部分不平衡,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不舒服,或希望能獲取「持續學到新東西、成長的感覺」。
- 識別身份認同:傳達自一個人的外表形象、職稱、履歷、公眾關係… 在這些外在事物上,我們會選擇如何「向外人」表達自己的身份(例如某人可能會說他是某公司經理,及某協會幹事。而另一個人可能會說他是某組織的志工,同時在某公司管理財務。表達的順序,傳達了我們渴望如何被識別。)這些「外人」,基本上由上司、下屬、同事、廣義的客戶、社會同儕… 共同組成所謂的「專業評判條件」。於是,即使是職稱或能見度不滿意,這種常常被輕看成小事的問題,也可能會讓人感到非常挫折。
考慮三重身份認同時,我們關心的是它們之間的一致性。
例如一個人想去國外再進修,他選擇的領域是不是跟天賦互相加乘,還是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也強迫自己具備同樣能力?硬著頭皮競爭,辛苦又不一定樂於該領域工作。反過來說,也可能他目前從事的職業很能發揮他的天份,別人也都看好他,只是自己覺得技術方面總感覺有點虛,想透過培訓課程加強一下,讓自己的實力更完整、表裡如一,為下一步帶來更大機會。又或者,某個人具有某方面的人格特質和豐富學養,卻為了外人眼光選擇一份好看的職業,那麼,該職業必定要「非常好看」才能彌補偏離原始天份和過去成就彷彿歸零的壓抑
談到這裡,就讓我想到許多朋友,工作十幾年後忽然跑去開花店、做美食專家… 其實長久以來就看得出來他們愛花、鑽研美食了,而多年歷練出來的實力乍看領域並不相干,卻是促使他們成功的養分。如今,在我眼中,他們不只是「把工作做得好」,還在生活各層面變得更有一致性,成了非常閃亮的人。
簡言之,我們不只需要了解自己(內在身份認同)、自我成長成為有實力的人才(外顯身份認同),也需要「別人看到的我,和我看到的自己一致」(識別身份認同)。三者之間的平衡一致,是在職涯生活中帶來幸福感的關鍵。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在每一個身份所含的元素都不盡相同,而三重身份認同的組成平衡,更是獨一無二。所以,每一個人的理想職涯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可以在一些「模範榜樣」身上尋找靈感,但沒有人應該永遠走在另一個人的影子裡。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潛力走出「只有他可以」的那一條路。
「保持動態平衡」的意義,就是無論在職涯的哪個階段、何種職場處境,探索並善用我們自身及環境中的資源,發展能力,尋求在這三重身份上達成一致性。
與其隨著時間軸設定一個「線性職涯規劃」,然後每每在事情不如預期時,為「卡關」挫折發悶,何妨放下自己的對未來的預先設定,專注於當下,感受自己在哪一個面向不夠平衡,然後針對那方面先做可行的調整?
一步一步來,其實職涯的動態平衡,就是像溜滑板那樣的左右傾斜微調,在不斷適應中往前進。
職涯聚焦 ➤ 職涯規劃:引導式線上教練工作坊
所以,職涯真的可以「規劃」嗎?
你的願景和使命感,驅使你的生命走向何方呢?你的內在身份認同、外顯身份認同、識別身份認同,目前各自處在什麼狀態?如果選一件事情先調整,那會是什麼?
在深刻思考這些問題後,你可以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履歷,或許會找到新的視角去重新詮釋你的故事。再朝著那逐漸明朗的方向,踏上沿途關卡未知的旅程。
準備好了嗎?去迎接並抓住旅程中的各種驚喜。你為啟程而投入的第一個行動會是什麼呢?而這個自我準備和啟程行動,其實也是一種「規劃」。
願你胸有成竹地踏出第一步。
歡迎預約 « 首次免費諮詢 »
藉由40分鐘左右的視訊對談,您可以立即體驗多項教練效果:
✓ 解答您對教練服務的疑問,更認識我身為專業教練的理念及教練技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