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公開招募平台越來越多,透過 LinkedIn 等專業社交平台建立人脈、獲取國內外職缺消息和產業動態,也越來越容易。

在職場上歷練了幾年後,多少都會萌生「轉職」的想法,嘗試更多新的挑戰。但換工作不像上餐廳點菜那樣簡單,尤其對於三十歲以上的經理人而言,工作與家庭時間分配、經濟責任、長遠發展性、下一步晉升機會… 都需要謹慎評估。很多人更會考慮與之前經驗的延續性,不願讓過去多年的努力付諸流水,從頭開始。

對於身處異國的職場人來說,國際轉職要考慮的事情又更多了。絕對不是單純「選自己喜歡的工作」,除了考慮自身喜好、才能、經驗,更要評估目標國家的產業和人才市場,其中又牽扯到居留權、工作權,以及長期的生涯規劃。


國際轉職過程的掙扎,不但我自己經歷過,從事職場職涯教練更常遇到類似案例。其實我常常覺得,台灣人並不缺聰明才幹和經驗,但總少了一些前輩提點去創造機會、穩健前行,讓許多人花費太多代價來回試錯,其間錯過的機會和時間都非常可惜。
透過這篇文章,僅以個人過去在跨國企業工作、目前做教練的見聞,整理一些重點,希望透過經驗傳承,讓更多優秀人才轉職順利!
☞ 無論要不要換工作,都要先回答「我是誰」
☞ 身為國際職場人的附加價值
☞ 從求職者躍身為商業發展夥伴
☞ 萌生辭意時,就要先做的事

無論要不要換工作,都要先回答「我是誰」

國際職場的大舞台令人嚮往,然而大舞台也代表了更廣大的競爭對手。在茫茫人海中要脫穎而出,「你是誰」絕對比「你有哪些技能」更重要

因為所有能條列在履歷上的學歷、能力、經驗,都可以拿來秤斤論兩地比較。一直跟招募方討論「CP值」,並不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後面還有世界各國的好手等著來論價。唯有「你是誰」- 就算同樣能力經驗,但跟你工作的方式、關係感受、團隊效果會不同 – 才能彰顯真正難以比較的價值。

然而這一點,也是我最常看到的國際職場人誤區。許多人在考慮國際職涯時,一開頭就先說「我對這個職位很有興趣,我之前做過 A-B-C,我會 C-D-E… 」。但這種自我推薦方式,在歐美的溝通邏輯中,卻很吃虧。

歐美的溝通邏輯,要先講結論,再提出佐證,最後以具體請求結尾,力求簡單直指核心。舉例來說,就是先表達自己是具有 A、B、C 特質的人,從最近幾年在 X、Y 職位上的經歷和具體成果可以佐證這些特質,而這些成果是透過 M、N 等能力達成,期待有機會加入該公司,發揮這些 (公司正在尋求的) 特質、經驗、能力,達成公司目標。

首先是「人」,過去的學經歷是個人特質的佐證,而知識技能只是工具。經歷可以隨著歷練堆疊,知識技能學了就會,只要人才的「質」好,符合公司當下和未來發展所需,其他都指日可待。

這其中最難的,就是那個一開頭就要講的結論「我是誰」,並且重點特質和能力都與目標公司重視的一致。但如果這點沒搞清楚,其實上任了也不見得會開心,可能會遇到隱藏的風險:發現自己與公司的決策價值觀不合,每每陷入兩難,或者自己盡了全力卻不易得到賞識,到頭來又想換。

知道自己是誰包含:人生觀 (怎樣的生命是有意義、完整、幸福的)、價值觀 (工作倫理、管理和決策準繩)、個人特質 (自然而然地工作、人際模式)、經驗和能力上最大的亮點 (目前產業趨勢中最值錢的賣點)。無論想透過企業內晉升,發展職涯,或是向外尋找機會,這些都需要先想清楚。否則,如何判斷該不該放棄目前職位、如何判斷下一個職位真的很適合、又如何擬定轉職策略呢?

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人,總想逃離自己不想要的,卻不確定自己前往的遠方在哪。

清楚自己是誰的人,帶著信心和勇氣探索,航向明確的遠方。也因為這份信心,這樣的人通常比較有耐心和韌性,能夠挺過職涯路上的高低起伏,前行的方向明確,轉職只是某個適當時機點的手段。

然而在職涯路上探索「我是誰」,似乎是我們的文化教育中比較忽略的部分。太多人在國際舞台上,最後走到一場茫然,不知道該留在國外或回國,不知該何去何從,可惜了多年的資歷。

所以我認為,在國際轉職的大航海圖上,首先要找的就是定錨點。想在國際職場上走出一條長遠的職涯道路,「先知道自己是誰」真的是我一路走來最深刻的體悟。

身為國際職場人的附加價值

國際職場人的定義,並不限於地理位置。並不是跨出國界就很國際化,也不是待在國內就不會面對國際職場挑戰。

我認為「國際職場人」代表的是一種處事和能力的綜合特色,而不是根據地點。一個「身價很高」的國際職場人,要有跨國界的心態和工作手腕,能夠在短時間內敏感地察覺不同社會風俗、經濟制度下,對應工作職責範圍產生的影響,並且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溝通模式的人一起工作,在建立合作關係的過程中,跨越語言、文化、國情的隔閡發揮影響力。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聘僱外籍員工」,許多企業不同職位開出來的薪酬條件會差異那麼大 (例如令很多人瞠目結舌的外派主管薪酬福利)。

曾經有許多前輩提點過我,在國際職場上工作久了,其實就像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到最後,發現人就是人、事就是事,我們要管理的是每一件事情的本質,每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不會再因為對方的國籍、語言、文化而有隔閡。

然而,並不是因為「不再囿於對方的國籍、語言、文化」,就不用深入了解這些。其實這跟藝術家一樣,所有的揮灑寫意,都來自於高度熟稔後的坦然。以跨國集團中的經理人為例,對於企業母國文化和工作當地的語言熟悉度,依然是關鍵。前一陣子我在 Clubhouse「歐洲職場職涯」社團中與一些同在歐洲工作的人聊天,不少人都有同樣的經驗:就算入職時,徵才方說語言不熟悉沒關係,時間久了,終究會對職場發展造成無形的影響。在辦公室的人際 small talk、公司風向敏感度、老闆面前的能見度、商用信件的文句語氣精準度… 真的會比較難掌握,間接影響工作進度績效和將來的升職。

如果永遠以「我是會講中文了解亞洲市場的人才」為賣點,天花板終究很硬。而超越這個天花板的方法,就是想一想在中文、亞洲這些「原生賣點」之上,多年歷練後的自己,在國際職場上還有什麼「新生價值」?

坦白說,我覺得「超越原生文化、隨時彈性適應」,是國際職場人在無意識中的一大壓力來源,卻也是在專業能力之上最大的附加價值。不只是多文化和多時區帶來的複雜,更因為隨時都處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時時刻刻解讀情況、調整自己、找對人對事的解決方法,而且要不斷長出新能力去超越自己原本的背景。

然而,這也是一個資深國際職場人最大的附加價值 – 不只有專業能力,更能在高度複雜、步調快速的國際環境中,發揮能力達成績效目標。

所以,如果你正在為這個壓力感到困擾,我想鼓勵你,其實你正在羽化蛻變。翅膀要從背上長出來或許很疼痛,但將來的你能飛翔到更大的天空。而這個過程中,如果覺得辛苦,千萬不要單打獨鬥。現在海外職場人的社群很多,多和前輩、導師們討論,汲取經驗,或透過專業的國際職場職涯教練,也能支持你突破瓶頸

從求職者躍升商業發展夥伴

我之前在嚮往海外工作?如何開始規劃你的國際職涯這篇文章中,提到許多嚮往海外工作的人能夠描繪自己的夢想,對目標公司的理解卻很薄弱。這些必要的理解包含:

  • 職位需求:本國人很難勝任必須考慮外國人的原因、特質、能力、經驗、相關證照/學歷。這樣才知道履歷該主打什麼賣點。
  • 發展方向: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方向,是否有利於招募外國人,甚至招進來之後繼續投資培養這個外國人,讓你入職後有好好發揮、發展的機會 (例如正準備進軍亞洲市場、有亞洲大客戶或大供應商、正準備引進當地還不普遍但台灣已經很熟悉的技術或平台…)。
  • 成本考量:一個公司徵才的成本不只是金錢、時間,雇用外國人所衍生的行政繁瑣,處理起來也是可觀的負擔,是一種隱藏成本。而且許多國家對於不同產業的外國人雇用標準,有不同的限制,這些都會影響海外求職的成功率。

對於這些資訊掌握度越高,越能瞄準機會點,知道如何聚焦優勢強化履歷,不會白費力氣在本來就沒什麼機會的地方。如果轉職時想轉換領域、提升管理階層… 同時必須向徵才方證明的事情就更多了。可見,在轉職前做足功課,釐清自己的利基點有多重要。

同時,我建議把自己當成「商業發展夥伴」來看,而不是單純的求職者。因為如果你理解上述的幾個面向,就會了解,非得雇用一個外國人的原因,一定包含了「你知道一些他不知道的事」。他花錢買的不只是你的時間、能力、經驗,更是買那個「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事」。

對於已經在國際職場上工作了幾年,考慮轉職的人,更要試著打聽或透過面試了解,這個職缺是怎麼出現的。是因為前一任升調別處?前一任離職?組織改組出缺?新創造出來的工作?背後的原因和時機,都能幫助自己判斷到底那個「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事」是什麼。

身為一個「商業夥伴」,除了準備好客製化的履歷、動機信之外,還要先研究一下目標公司目前的市場動態,目標職位可能的專案或產品,帶著你的「商業提案」去。除了回應招募條件,也帶著你的策略和想法去「投靠獻計」。不要怕對方偷了你的想法,重點是,那個計策是否少了你就做不出來?

其實也不用壓力太大,就當作小時候解數學題、在商學院做 case study 那樣,小試身手就好了,也是一種很棒的自我訓練。反正商場上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且身為一個外人,在缺乏內部關鍵資訊的情況下做這個嘗試提案,主要是為了展現「洞察問題、創意、解題能力、邏輯思考、口頭簡報能力」,這些都是管理職的關鍵能力,對錯其實無傷大雅。這種商業夥伴的角色想像,對於展現資深國際職場人的身價,非常有幫助。

 

⟪ LinkedIn Profile Checklist ⟫ 免費下載!

歡迎利用這份實用的圖表,秒懂 LinkedIn 的檔案撰寫技巧、如何自我介紹開場白、大頭照形式、工作經歷和教育背景的重點、專長和推薦的注意事項等。
10 分鐘快速檢測 LinkedIn 個人檔案頁品質,強化職場形象,有效提升搜尋曝光度!

👉 https://bit.ly/RCC-IN

萌生辭意時,就要先做的事

海外工作者轉職時,要面對的通常不只是工作上的考量,而是換工作和延續居留權的雙重壓力。居留權、工作權的限制,會讓人有一種不是全贏就是全輸的感覺。所以很多人會發出「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我賭上了過去多年的耕耘和辛苦,還賭上為來人生的一切」的感嘆。

我看過非常多在海外工作的人,在這重重壓力中變得非常焦慮,甚至耗盡心神體力。這也是海外工作者難以對家鄉親友傾訴的難題,因為局外人勸導「其實也沒那麼嚴重,累了就回家吧」很簡單,體會那種賭上一切去爭一個出路的箇中滋味卻很難。

往往是在多年以後回頭看,才會有比較雲淡風輕的心境。

所以遇到處在這種情境的人,與其勸對方放下執著、看開點,我會傾向把重點擺在鼓勵對方「尋求外界幫助,囊括更多人加入支持圈」,例如向有類似經驗的朋友傾訴心聲、聽聽當地人的見解、尋找專業律師/顧問/教練/心理諮商等幫助、利用當地勞工單位的資源…避免單打獨鬥,深陷在找不到出口的焦慮中。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透過冷靜第三人的眼光,釐清可掌握和不可掌握的事實,就像解毛線球一樣,慢慢整理出策略。

這時候真的很需要金城武的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

國際轉職真的不能求快,更不能在慌亂、焦慮中行事。尤其牽涉到居留權的問題,比起自己一個人查資料查得心慌意亂,找律師釐清自己什麼可以、什麼不行,決策更有效率也更有保障。

離職的決定也絕對不能草率。在萌生離職念頭時,一定要先把合約拿出來,看清楚通知雇主的相關期限和方式、競業條款、該工作和居留權有沒有綁在一起等事項,並在離職前就先和當地勞工單位聯繫,了解自己的權益(例如失業救濟的相關條件),才不會提了離職卻發生很棘手的狀況,徒增壓力。

甚至在提出離職之前,就可以先安排好未來六個月的「支持團體」,讓自己有充裕的時間,在有外部支持的情況下,安穩地度過求職面試、離職談判、新職上任… 等轉職必經的顛簸過程。

要會衝也要會保護自己

坦白說,我覺得國際職場人對職涯要有比一般人更長遠的規劃。能夠衝上國際舞台的人,意志力和努力都有目共睹。但我想提醒這些人,懂得衝也要懂得保護自己。

你有多久沒有安靜下來,檢視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態了?當你規劃下一步時,是打算不計代價達到目標,還是同時考慮後路?你相信自己可以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盡情發揮你的能力和個人特質嗎?

這是我在海外十多年後,終於明白的道理。而我也相信,這是可能的,做得到的。僅以此文和許多正在國際職場上努力的朋友們分享!

也歡迎來粉絲團,與我聊聊你的心得喔!


歡迎預約 « 首次免費諮詢 »

藉由40分鐘左右的視訊對談,您可以立即體驗多項教練效果:

✓ 初步分析您所處的情境
✓ 評估適合您的教練服務類型
✓ 就您的議題界定具體目標
✓ 初步盲點突破,為您帶來新思維甚或行動方向

✓ 解答您對教練服務的疑問,更認識我身為專業教練的理念教練技術方法

   我要預約免費諮詢 ❯❯  


 
 
© Kyria Chun-yin Dagorne / Reinventing Carrière Coaching
版權所有,一般轉載請註明本站網址出處,商用網站、營利及印刷用途請與作者聯絡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