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是身為領導者的重要職責,但很多主管在授權時,會覺得「毛毛的」。於是動輒得咎,忽而抓緊、忽而放鬆,下屬反而摸不清界線。最後造成很被動的團隊,不敢自己提想法,大小事都要主管看過才能動,不然就是養成分不出輕重的自走砲團隊。

結果,主管不是累趴在 micro management (微管理) 中,就是正在收拾失控局面的路上。

太想掌控一切的時候,就會過度干預扼殺創意和機會。缺乏信任的時候,會害怕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承擔不必要的壓力。有些主管的罩門,是覺得解釋工作很花時間,結果越不培育下屬,長期越耽誤進度。另外,缺乏指出明確的工作期望、忽略適時適度的反饋,也容易導致意外的「黑色驚喜」。

其實每個人因為性格、經驗、能力,都會呈現獨一無二的領導風格,所以每個人的委派方式都不一樣。在 coaching 中討論委派時,身為企業教練,我通常會引導客戶先從「領導自己」的層面開始,更認識自己的管理風格


文章目錄:

1. 三個面向,立即了解「授權管理」

2. 授權賦能的 8 個黃金法則

3. 用「動詞」決定授權程度

4. 主管難為?怎樣才算合理要求


三個面向,立即了解「授權管理」

「授權、委派」不僅是一種方法,它代表著「在委派者和接受任務者之間,建立一個新的關係」。但要成功建立這個關係,管理者需要對先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

身為主管,可以透過以下三個面向來刻畫這個管理關係的輪廓:

信任:

依據合作夥伴的能力值,釐清並建立對他們的信任程度。但很多人的盲點是,沒有想清楚「可信任、不可信任」的臨界值在哪裡。只是很模糊地擔憂,感到難以信任夥伴,或是很盲目地胡亂授權。

時間:

委派通常需要「先花時間,才能更省時間」。主管說明目標和期望、設定達標指標、解釋任務、規定框架流程、商量時效、教育夥伴… 的功力,是通往委派成功的第一步。這個時間不能省,而應該納入委派的整體時程中,並追求長期複利效益、越來越省時間。

管理風格:

思考自己的風格,可以如何提倡下屬主動提案、積極參與、適時協商。一個好的團隊文化,不會只有主管一人發號施令,而夥伴們都很被動地聽令行事。

.

透過這三個面向,你就能更明確地把要委派的任務,切割成許多小塊,區分成「完全授權、部分授權、不能授權」。然後,適才適任地交給相對應的夥伴,定義你們之間的「新合作關係」。

授權賦能的 8 個黃金法則

與授權委派 (delegation) 密不可分的管理技巧,就是「賦能」(empowerment) 了。

主管們最想嘆氣的時刻,大概就是「我也很想授權啊,可是夥伴們沒有主動參與決策的意願…」。或者以前也試過放權,結果卻很慘烈,最後還得主管出來收拾殘局。

這些狀況,常常是源自於缺乏配套的管理框架,造成官僚流程、溝通不足、過於指導性管理的環境

主管是「制定規範、流程、分工界線的人」。

在這些「硬體設施」還沒建構好之前,胡亂授權不是賦能,更像推人入火坑。

賦能的目的,是釋放團隊的潛力!

簡單講,它就是給予團隊成員更多自主權和責任 (包括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相當於在一個獨立團隊單位中,創造更小的獨立單位。只是每一個最小單位的自主權和責任強度不同,你可以想像成一個「聯邦國家」,或是「特異功能超人聯盟」之類的結構。

這樣做的好處:

  • 提升團隊參與度:賦權讓團隊成員感到更有價值,他們更有動力參與工作,提出建議,並共同實現目標。
  • 加速適應變革:當團隊擁有決策權,他們能夠更靈活地應對變化,迅速調整策略,因應市場變化。
  • 增進專業能力:賦權鼓勵團隊成員不斷學習和成長,他們將具備更多技能,有助於團隊更好地達成目標。

從「教練式管理」的角度來看,賦能有 8 大黃金法則。

我常常用以下逗趣的比喻,來跟客戶說明:

1. 主管是教練:透過引導、支持來鼓勵團隊,而不是過度控制。

2. 主管是將軍:制定明確、與企業願景相關的目標,然後大家一起參與制定其下「行動計劃」。

3. 主管是督軍:與團隊共同確定績效指標,一起定期檢討評估。

4. 主管提供彈藥:確保團隊有足夠的資源,並允許自由使用這些資源。

5. 主管提供戰備升級:適時投資培訓發展,提升團隊能力以適應變化。

6. 主管是軍師:著眼於大局,不要急功近利,合理實施賦能的過程,通常需要兩三年。

7. 主管是說客:允許團隊成員用他們喜歡的方法行事,並協助居中協調彼此的差異、調整流程框架。

8. 主管是吉祥物:打破傳統階級觀念,建立一個更平等的工作環境,大家看到主管就像看到本團隊「共同價值信念」的象徵吉祥物。

用「動詞」決定授權程度

領導下屬時,你敢說放手就放手嗎?

思考如何放手、放手到什麼程度之前,主管需要先認知自己的角色。主管需要先建構「硬體環境」:擬定與公司願景契合的目標、劃定團隊內外界線、釐清工作流程、適才適任。

「劃定團隊內外界線」與授權程度息息相關:

  • 團隊與外部的界線:什麼是本團隊的職責、什麼不是,哪些部分可彈性調整,哪些部分要強硬捍衛。
  • 團隊內部的界線:每一位成員的職責分工,哪些部分可彈性互相支援,哪些部分要個人擔責。
  • 主管與團隊內部的界線:主管與成員之間的權責區分,哪些一定要由主管決定、哪些共同決定、哪些成員可自行決定。

因此,主管需要為團隊中的每一個角色,做一張「工作職掌清單」。如果人都是自己招募來的,在招募時已經做好。比較麻煩的是空降主管,因為人不是自己招來的,剛上任時,還需一點時間觀察、一對一訪談,甚至是一番小革命,才能確立。

撰寫「工作職掌清單」要明確區分授權程度,領導時就能有清楚、一致的授權範圍,下屬才不會無所適從。

以下分享我過去在跨國企業的技巧 — 用「動詞」決定授權程度!

  • 必要能力的直接動詞,例如領導、分析、負責、管理、策劃…,代表全授權此人做的事,期待自己不用盯太緊。
  • 有想法但不一定能獨立完成的動詞,例如發想、提案、研究…,代表有限授權、後段應用和實現可能要帶一下。
  • 現在不具備沒關係,但入職後要進步快,例如參與、學習、協助…,代表無授權、要教,程度提升就能逐漸放手。

這個規則只需要跟團隊說明一次,就很清楚。考核時,也能依據下屬進步的程度,置換動詞,賦予更大權責。

即使一時還沒有職銜上的晉升,下屬也能透過工作職掌上的動詞改變,明確知道自己哪裡進步了,得到了更大的信任,帶來成就感。

主管難為?怎樣才算合理要求

許多主管們在 coaching 時談到的糾結之一,就是拿捏對下屬的要求,一方面怕團隊覺得自己過度干預,一方面又怕管太鬆達不到 KPI。

尤其是一些創意製作、簡報準備之類的情境中,總不能修改到天荒地老,到底何時該堅持、何時該給過?

以下分享在教練行程中,通常會陪客戶檢查的幾個重點:

領導自己:

「給過不給過」有時候不在於對錯,而在於個人價值觀、偏好、審美…。當你做決策時,通常都會倚靠哪些「參考點」呢?

先自我覺察決策慣性,然後覺察環境需求,例如公司政治、市場競爭、目前業績狀況,去審視是否需要調整,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或降低標準。並不是每一件事都符合你自己的參考點,就是對整體績效最好。

領導框架:

前文一再強調,主管是制定目標 (去哪裡)、流程 ( 如何去)、界線 (如何分工合作共同抵達) 的人。這個「硬體」沒有先建構好,會造成主管給予的指令標準模糊,忽緊忽鬆,下屬無所適從。就容易心生怨懟「反正都你說了算,看你今天爽不爽,那就都給你決定,省得出包我還要揹責任」,漸漸地缺少參與決策、主動提出想法的意願。最後變成都要主管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還被認為干預太多。

先有了穩定的硬體,才能顯現出何謂合理要求。

一對一領導下屬:

新人上任、現任員工的定期考核時,主管都需要以教練和導師的姿態,陪同制定職場職涯發展路徑。透過提升下屬的眼界,看到未來發展藍圖,進而得到激勵,產生「決定在某些具體事項上努力成長」的意願。

根據這個共同決定,接下來幾個月,主管就能很輕易地,以這些「成長發展重點」為依歸,提出要求。因為這不只是為了提升團隊績效,也與員工個人發展利益一致,令人更明白為什麼主管不給過、要求提高。

一對多領導環境:

主管提出要求之前,需要以系統性的眼光,觀察整個環境,以便區分「事情大小」。

例如以業績為考量時,如果提出一個要求,不會因此有顯著業績提升,就不需要吹毛求疵。或者一件事情看起來似乎好好的,但卻跟部門甚至公司的大方向策略違背,就必須提出要求並向團隊說明原因。

歡迎預約 « 首次免費諮詢 »

藉由40分鐘左右的視訊對談,您可以立即體驗多項教練效果:

✓ 初步分析您所處的情境
✓ 評估適合您的教練服務類型
✓ 就您的議題界定具體目標
✓ 初步盲點突破,為您帶來新思維甚或行動方向

✓ 解答您對教練服務的疑問,更認識我身為專業教練的理念教練技術方法

   我要預約免費諮詢 ❯❯  


©Kyria Chun-yin Dagorne / Reinventing Carrière Coaching
版權所有,一般轉載請註明本站網址出處,商用網站、營利及印刷用途請與作者聯絡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