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要做多久才叫穩定呢?要做多久才有足夠成長呢?
有人說,如果薪水不滿意、學不到東西、老闆太刁鑽、不符合興趣熱情… 就早早離開另謀高就吧。有人說,一份工作如果待不夠久,會讓履歷貶值,尤其如果好幾份工作都做不滿一年,將來面試會很難解釋…
或許就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才讓許多考慮轉職的人猶豫再三,不知做到什麼時間點才可以前往下一站。
關於「一份工作要做多久」這個萬年老命題,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不過我還是得先說明一下,我本人是一個很少靠小聰明過關、臨時抱佛腳也沒什麼用的人。過去在企業中工作時,相當重視基本功,如今身為教練,也不崇尚捷徑式的職涯觀點,因為那不是我的處事風格。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贊成盲目地堅持:我為烏龜覺得可惜,因為牠參加了會暴露弱點的賽跑,而且就經驗法則而言,我至今在各領域遇過的兔子們,幾乎都不會偷懶。
某種程度而言,我看待職業和職涯的方式可能比較嚴肅吧。總之,理解了這些前提,往下讀的過程中你或許更能體會我的分享。
待得不夠久,最致命的是什麼?
剛出社會的時候,難免要經過一兩年的震盪,從學生生活轉換成職場生活,更需透過一些嘗試和體驗,才能找到更明確的職涯方向。這是大部分人在初入職場時,都曾經歷過的一段路程。
所以我覺得剛開始工作的第一、二份工作,如果都只有一年上下,其實還好 – 我認真投入過了、花時間努力過了,可惜方向需要修正 – 只要能說得出一個所以然來,多半都能被理解。何況,在職場打滾多年之後,就很少有人會在乎履歷起始點的經驗了,太遙遠了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如果到了第三、第四、甚至第五份工作都還是只有一兩年的短暫經歷,很多人都以為只是「履歷不好看、面試難解釋」,其實更嚴重的是在職場上的待人處事、組織管理技巧、格局眼光… 會一直停留在 junior 狀態。輕則,將來即使終於入行喜愛的工作,也得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晉升主管職。重則,不知不覺中錯失了「人脈緣」。
因為,當一個人一直在「一兩年、一兩年」的換來換去時,時間匆匆流過,不知不覺五年就過去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一個在職場上歷練了五年的人,應該要有一定的成熟度去駕馭他的工作專業、管理各種職場關係和協作。然而,如果我們在每一個單位都只待一兩年,每一次都只掌握到「事情運作的皮毛」,尚未碰觸到公司組織中最棘手的「關係與協作管理」部分。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缺乏了「高層次磨練」的機會。
這個在心態和處事手腕上的缺乏磨練,乍看不是什麼大問題 (如果你追求的工作只需要完成簡單的交辦事項),但對於期待晉升,走向管理職的人來說,卻是致命傷!
「Junior 程度的心態和處事手腕」最大的特徵,就是經常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事情,比較缺乏換位思考、綜觀全局、視交手對象來調整自己的姿態的能力。所以除了上述的阻礙晉升速度問題,還有另一個更大的隱憂,就是不容易累積「人脈資本」。
在職場上想要成功,絕對不能靠單打獨鬥 – 我曾經在這篇文章中談過「導師」的重要性。但是想要厲害的前輩提點、提拔,往往自己也要有點斤兩,獲得導師的賞識才行。越是有資歷的前輩,越能從我們與之互動的小細節,看出我們有幾兩重。這時候,在職場關係管理的成熟度,就變得很關鍵了。
舉個具體的例子:曾經有一個素不相識的學弟 (我從 HEC MBA 畢業都十幾年了,超遙遠),透過 LinkedIn 跟我聯絡,希望我能給他一點在法國行銷領域的求職建議。他的邀請訊息寫得真好!五句話就簡練地把來意、經歷背景、為什麼找上我都說明了,而且語氣專業又禮貌,讓我一看就覺得「怎麼能不幫!」。
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沒有先研究某位獵頭的專精領域,和他主要接洽的管理層級,就冒失地把跟他關注領域不相符的履歷丟過去。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信件寫得多麽文情並茂,第一時間就讓人覺得此人缺乏產業認知了。(真的不止一次聽到認識的獵頭們如此評論)。
如果你從事的是消費品行銷業務、科技公司 PM 等,多種專業人才共組一個大團隊的工作類型,「一兩年、一兩年」的換公司,會讓你缺乏「長期一起同甘共苦、有革命情感的老同事」。如果你覺得某些與你一同成長的「老同學」在人生路上很寶貴,就能想像,這些與你一同成長的「老同事」在職涯路上有多寶貴。你有尋求發光發熱的企圖心,他們也有,多年後無論彼此身在何處,你們都將成為一方霸主,你能想像屆時你們共同發散、交織的人脈網有多麽強大嗎?
「面試很難解釋」真的只是小問題,「錯失了歷練和人脈累積機會」才是真正的隱憂,而且在工作十年之後,這種職涯前期缺乏累積所造成的差距會越發明顯。
⟪ LinkedIn Profile Checklist ⟫ 免費下載!
累積怎樣的經驗才算「經驗」
所謂的「專業經驗」,不是能把技術流程說明清楚,就算「很會、很有經驗」了。越往中高層走,越著重策略。能提出願景、擬定策略、規劃執行方案的人,才算識途老馬。
從這個觀點來看,其實我覺得討論「一份工作到底要待多久」時,與其以時間長度來判斷,不如以水深程度來判斷。
我個人在評估自己的專精程度時,喜歡將某一份工作上的經驗值粗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追求快速上手,大約需要六個月到一年 (這是我本身的狀況,每個人、每個行業可能不同)。評估指標:掌握工作職掌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清楚部門今年的目標、老闆在意的重點、各主要窗口是誰和應該怎麼跟他合作。
- 第二階段追求辦事穩當,就是俗稱的「不出包」,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才能證明。評估指標:大家對我很信任,知道事情交給我可以放心,而且通常能穩穩地達成目標 (這就是招募公告上常常寫的 detail oriented、result oriented、well-organized、rigours… 真正的意思)。
- 第三階段追求職場個人品牌:除了事情做得好、做得令人放心肯定,還能融合公司及自我願景和價值觀,帶入獨特的工作方式和元素。評估指標:換別人來做,也許專案一樣會成功,但老闆和同事們不會有同樣的共事經驗,成果也不會是同樣的風格。
當我們處在第一階段時,其實還在學,還在熟悉而已。第二階段只是不出包,能夠把工作做得穩當,公司對我的投資才剛剛開始平衡。但很多人在第二階段時,就覺得自己很熟練了,以為時機已成熟可以走了。殊不知第三階段,才是能夠在組織中充分發揮個人影響力的高峰期 – 有端得上檯面的代表作,外面的人來探聽也有好口碑。
一個厲害的人資或主管,只要問這一題:「請問在上一份工作中,你最滿意的專案是什麼?具體來說你在其中做了哪些事?」,就可以很快判斷出 1) 此人的 motivation 和成就感來源,2) 大概在執行、管理、策略領導的那一個階層和程度,如果履歷吹牛太過的話很容易分辨。
這是很多「第二階段」就換公司、換跑道的人,常常忽略的部分。當然,不見得每一份工作都值得投資到第三階段的水深程度,只是,在把腳抽起來之前評估一下自己處在什麼階段、對下一步可能帶來的影響,還是比憑感覺或意氣用事來得好。
一千天的約定,一千天的累積
就我自己的經驗,在一個職位上要從第一階段走到第三階段,大約需要兩年半到三年,也就是一千天。這是我從職場菜鳥慢慢飛到今天,在不知不覺中跟自己的約定。回想起來蠻妙的,職涯經歷中,好幾次「終於等到花開了」的事件,都是發生在大約累積了一千天的時候。
一千天的時間,要累積什麼呢?簡單提供一點想法給大家參考吧:
- 累積模仿前輩:職場就是武林,遇到高人管他是什麼門派,當然馬上偷學!
- 累積模仿老闆:透過與老闆長期相處,摸清他的脾氣和看事情的角度。每跟過一種老闆,就多學會跟這種老闆如何共事,跟集點卡一樣,此卡集越多點越好用。
- 累積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做實習就遇到很嚴格的主管,常常一收到我的信,就打電話來大喊 “Come with proposal !”,直到我養成不要只報告問題,而要給選擇題的習慣為止。在跟老闆或同事討論之前,就先預想可能的解決方案並評估其利弊,其實需要很多練習才能慢慢做到位,這的確是一項要靠累積才能竟功的能力。
- 累積好名聲:其實我撲克牌玩得蠻差的,即使如此,還是知道某些好牌不要急著打出去。職場也給了我同樣的心得,有時候就算外面有機會,也別被捧了兩句就急著跳槽了,留給人探聽,總會等到更好的。
從職場個人品牌的角度來看,即使公司氣氛很差、老闆態度很差,一千天的累積會讓你即使離開了,也能說出一個好故事。
職涯之路上不可能永遠風光順遂。逆風前行的時候,如果對自己有一個約定,守住一個承諾,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低潮、撐過難關。
預約一個更好的職涯未來,你想與自己約定什麼呢?
如果你看完有所心得,歡迎來粉絲團分享你的感受,聊聊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