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職場職涯教練,從零開始認識這一行,我曾寫過一篇 你聽過教練學嗎?什麼是 Coaching?介紹這門專業領域,說明它的宗旨、內涵、服務方式,還有目前的國際發展趨勢。
在這篇新的文章中,我想點出另一面:其實職場職涯教練跟各行各業一樣,也有它的市場特性與挑戰!或許,它並不如你想像的那樣自由自在,也不是一個等著客戶上門,跟他們談一談就好的工作。
職場職涯教練就像其他的顧問、講師一樣,都是「提供專業服務」的人。
教練的工作型態,可以分為自僱者或受僱者。
自僱者的教練們,需要兼顧教練技術及創業能力,才能養家活口。接案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社團、政府,或與管理顧問公司、教育訓練機構合作,端看身為自僱者的教練如何經營他的商業模式。
受僱者 (領薪水的員工) 的教練們,有可能受僱於企業,隸屬人力資源部門,擔任企業內部教練。也可能受僱於教育機構,作為求職輔導教練。也可能受僱於管理顧問公司,一同協助客戶的企業轉型、組織再造等專案。不過這部分的市場,目前在歐美比較成熟,台灣的教練職缺較少,就算有 coaching 需求,也經常由原本的相關職務人員兼任,例如人資、輔導老師、顧問等。
嚴肅的職業框架講完了,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些比較有趣的觀察!
看完也歡迎來粉絲團留言告訴我,哪一個 point 讓你最意外呢?
1. 沒有明確的法令或學歷規範
Professional Coach 這個職業目前沒有對應的學歷,沒有明確的法令規範在哪一個領域,於是每次行政手續都只好勾管理顧問業。遇到親友詢問在做什麼工作,每次都要解釋一番。也因為沒有明確的「相關學歷」,業界經歷變得很重要,是客戶選擇教練時經常參考的元素。
有些人會覺得,教練業彷彿是個三不管的「公海區」…
其實就是因為這樣,才有 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ICF) 等組織制定國際認證制度、同業監督 — 詳見 你聽過教練學嗎?什麼是 Coaching?這篇文章的國際教練組織說明。目前的教練業趨勢,也是從混屯開展的氣氛,往越來越嚴謹、重視認證的方向演變。畢竟隨著大眾對 coaching 的了解逐漸普及,無論是企業客戶、個人客戶,都希望更明確的知道自己買到什麼東西,有什麼保障。
除了 ICF,還有 國際教練協會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aching),歐洲導師與教練協會 EMCC(European Mentoring and Coaching Council)等組織。這些國際聯盟的宗旨,除了推廣教練學,也保障客戶得到的服務品質。有興趣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可以查詢這些組織的網頁,找到他們認可的培訓機構。
2. 鐵達尼 size 的沉沒成本
攻取國際認證教練的培訓非常昂貴,也是一個很需要決心和毅力才能走到最後的投資。
要練到國際教練聯盟認證的初階能力 (ICF ACC),需要數月到一年。其實這個階段的學習,很多人資相關從業人員、企業主管、心理諮商師、管理顧問都會來學,他們不見得要轉行做專業教練,而是讓自己具備「教練式溝通模式、教練式管理」的基本心態和方法,在他們的本業領域也都非常實用!
要練到國際教練聯盟的二級認證 (ICF PCC) 的能力至少一年半,再加 500 小時執業累計時間,所以大部分的人需要將近三年才能完成二級認證的階段。目前在歐美市場上,中大型企業在外聘教練時,多半會要求這個等級的認證。小型企業、社團組織、教育機構則比較不在意。
國際教練聯盟的三級認證 (ICF MCC) 需要 2500 小時以上的執業累計時間,通過能力、進修等審核成為頂尖的資深教練。這是一條很長遠的修行之路,在全球市場上屬於鳳毛麟角般的存在。
教練流程不是在聊天,而是在限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小時),解構客戶帶來的議題、突破盲點、形成策略和行動方案。所以我認為教練必須要有一定的歷練和眼界,才能在短時間內,足夠深入地幫助客戶探索和突破。不然,時間都會浪費在一開始的釐清議題。而這個「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深度」,也是我與一些頂尖的資深教練合作時,感受到的功力。
補充一點統計資料:2022 年一月全球有 4 萬多位 ICF 認證教練。其中 55.2% 初級 ACC 認證、41.0% 二級 PCC 認證、3.7% 三級 MCC 認證。
另外,即使拿到認證,每三年還要審核更新一次。是一個培訓投資成本高昂、也需要一直持續在執業狀態才能保有資格的工作。
看起來,這簡直是還沒入行,就得先投入龐大沉沒成本的道路。但我還是覺得很值得。因為 coaching 培訓帶給我的成長,即使不當教練也很有用。我想提醒對 coaching 培訓有興趣的人,不要孤注一擲地把「創業成為獨立工作的教練」當作進行培訓唯一的目標。因為事實是,大部分參加培訓的人,後來都沒有成為獨立工作的教練,並不是因為教練技術不行,而是任何行業的創業成功率本來就不高 — 商業模式、時機、資金… 都會影響成功率。
3. 進修永無止盡
專業教練是一個進修無止盡的職業,「年年投資的各種學費」可能是從事教練業最大的成本之一。
前段提到的教練認證培訓是基本技術,在那之上,還有許多源自於管理學、心理學的教練模型和實務技巧。越是發展成熟的市場,就越是如此。例如我自己在培訓期間,就同時接觸了 NLP (神經語言程式學)、Systemic (系統性模型)、Transactional Analysis (人際溝通分析),拿到教練認證後,又繼續拿法國產業公會 CCI 的企業培訓師認證、Process Communication Model® (程序交流模型) 教練認證。
學海無涯,教練也不可能什麼都精通。所以「制定職涯學習計畫」,是教練這個職業很重要的事,跟企業經理人每一年都要做年度檢討,和公司一起計畫未來發展是一樣的意思。教練要很清楚自己專注服務的客群,才能制定明確的學習計畫,知道要持續擴充哪些領域的理論和模型,以便提升服務品質。
有些人會問:一定要很愛唸書、學習,才能當教練嗎?
其實很難這樣判斷。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恐怕很難喜歡這行。因為教練學就是一個跨在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中間的領域,要同時對企業組織結構、人際互動、績效表現、個人信念與價值觀、個人行為與心態等議題都很有興趣,長期做下來才會一直覺得有趣。
4. 很嚴格的職業倫理規章
這畢竟是「近距離與人互動、對人形成影響」的工作,除了涉及個人隱私,還有可能獲知企業內部資訊,所以國際認證的教練,都承諾了非常嚴格的職業倫理,違反甚至會被沒收認證踢出組織。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密協議、利益迴避、契約精神。(完整版 Code of ethics 請見此連結 )
舉例來說,除非事前徵得同意,教練不能公開說他的客戶是誰。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網站和社群中的「客戶感想」都是化名處理。或是,我服務了一位客戶後,還可以服務他的直屬上司嗎?答案是,只要有偏離中立視角的風險就不能。
5. 教練是一個 M 型化職業
坦白說,有哪個行業的收入統計曲線不是 M 型化呢?
教練這一行因為是還在發展中的產業,目前基本上由自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價格。每個教練所在的市場、認證等級、主要客群等等都會影響定價。以法國為例,頂尖資深教練做 executive coaching 一小時 500€ 起跳。但網路搜尋 coach 的話,各種類型的 coaching 五花八門,銅板價的也有。
但大方向來說,市場上大部分教練都有其他收入來源,才能達到生活所需。尤其是目標客群為企業經理人的企業教練,很多教練原本都是高收入的中高階主管,要創業做專職教練並維持原本的家庭開銷,真的需要縝密的商業規劃。
6. 教練也有「職業病」?
Coaching 的積極聆聽和對話模式,一旦練起來了就很難卸載。
很多時候,你會聽得出來對方在講的只是表面現象,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糾結在哪裡。或是你分明知道對方講的只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意見,而錯以為是普天下通用的客觀真理,卻不能點破,因為這只是一場普通談話,而不在彼此有共識的 coaching relationship 框架中。但你還是會忍不住,多反問了兩句話,希望能幫助對方意識到他真正想談的點,或者幫助釐清這段談話… 終有一天家人會跳起來喊「你不要拿那套來跟我講話!」– 這是我本人的經驗談,證人是我先生 (笑)。
那教練也會暴怒嗎?不是都很會引導客戶處理壓力?
Coaching 是工作,情緒是生活。教練也是人啊。
其實在非工作時間,我就不會刻意地保持情緒和思維中立。就像大家下班了,偶爾也會想爛在沙發上什麼也不做吧?或是明明知道均衡膳食比較好,還是會買鹽酥雞和滷味混過一餐。所以和以前不曾學過 coaching 的我比較,現在我會更意識到「我正在用沒有效率的方式溝通、我正在憑猜測隨便做決定」,然後自己要做出一個選擇,打算任意而為,還是調整一下模式。不過,一點小事情而已,又沒有重大利害關係,就別那麼累了吧!
7. 教練不會直接給建議
很多客戶在首次免費諮詢會談時,才發現「原來教練不會直接建議我該怎麼做」。
其實教練的工作宗旨和方式,與顧問、諮詢師是不太相同的。「提供建議方案」是顧問的工作,例如留學顧問、求職顧問、職涯諮詢,著重於客戶的立即應用。教練會透過提問、反饋、啟發、正面質詢、外部刺激等方式,支持客戶反思和梳理脈絡,但不會直接建議他該做什麼,重點在於幫助客戶找到屬於他的最佳策略。
許多人對於專業服務者的想像,都是「特定議題、知識、技術的專家」。但教練其實比較像是「流程專家」,幫助客戶釐清目標、擴大視野、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目的是支持客戶更獨立自主、負責任地採取行動,進而達成目標。因此教練服務的成功與否,第一關鍵其實是客戶本身的動機和投入程度,就像奧運選手的教練,沒辦法代替他本人拿金牌一樣。
所以當你找一位教練來和你一起挑戰一個目標時,相當於你也給了自己一個承諾 — 決定在一段期限內,投入資源為了達標而努力!(簡言之,這就是所謂的「有效動機」)。
8. 教練不是什麼客戶都能接
誰不想多賺點錢呢?客戶案子當然接越多越好,對吧?但是根據專業認證教練的職業倫理,教練接案必須非常謹慎,這就是為什麼會有 Free intake (首次免費諮詢) 的存在 — 這相當於「教練與客戶互相面試的過程」,以便確認客戶帶來的議題是否屬於 coaching 範疇、彼此的適配性、幫助客戶界定目標。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個最開頭的釐清確認,對於彼此的工作關係、最終達標效果都很關鍵!
另一方面,首次諮詢終了時,如果發現客戶的目標仍不清楚、內驅力不足 (心態尚未成熟到要去解決問題),教練通常會勸客戶別操之過急,可以根據這次諮詢的談話內容,再思考沉澱幾天,準備好了再回來一起出發挑戰一個具體目標。
如果發現客戶有嚴重過勞或憂鬱傾向,教練會與客戶分享他的觀察,並轉介心理諮商。因為這個狀態的人需要先把自己照顧好,並不適合快馬加鞭,心裡修復、療癒也不是教練的專業。
如果客戶最後界定出來的目標,是「學習一個知識或技術」,例如寫電腦程式、增進語言能力、搜集產業情報、提升職場穿搭技巧… 教練會說明這類需求比較適合去上課、找獵頭或相關產業導師、風格設計師或造型師,並不適合由教練服務達成。
其實能夠幫助客戶釐清,他現在究竟需要什麼、擬定具體的目標,就是一件很棒的事了。教練的責任在於,什麼是 coaching 範疇、什麼不是,要講清楚,畢竟一旦簽約進入 coaching relationship,就是一種兩造平等、清楚彼此義務與責任的契約關係。
哪一點讓你最意外呢?
不知道你讀到這裡,有什麼感想?
是不是也發現,職業就是職業,教練業也沒什麼特別的,一樣長在經濟學的供需框架下,工作模式、學經歷及績效要求、收入,一樣受到產業發展動態的影響。
有時候,我會遇到一些人跟我說「你當教練好好喔,可以賺錢還很助人!」
其實教練好不好賺見仁見智,看完前文,你應該已經理解背後的原因了。重點是「助人」這個概念,我認為不管什麼行業,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對產業最終受益者負責、與同事老闆合作愉快,就都是在助人了。就像我不覺得只有捐錢才是在金錢上做善事,尊重別人的專業和投入,付出相應的價格也是同樣使用金錢在做好事。